经过早期康复教育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因为学习时间、规章制度、主要教学形式、教师风格、师生关系、家长对他们学习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再加上社会大环境对残疾儿童的看法和聋儿父母的思想状况及不当的育儿方式,造成了他们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后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行为(适应障碍),表现为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和品行障碍等。
聋儿心理正处于发展、尚未定型时期,找准原因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其优良的个性,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引导聋儿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聋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就此问题, 给家长们提点建议:
1、给聋儿做好“心理接种”。为了让孩子顺利渡过从康复机构到小学的过渡期,家长应重视聋儿入学前的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心理和能力准备,使孩子入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这种方法相当于医学 “打预防针”的效应。例如,在入学前,要告诉孩子,你既能克服听力障碍学会说话,也一定能和听力正常的小朋友一样上好小学,并且学习的很好;要使孩子懂得,学习是件愉快、有趣的事情;让他们充满自信、愉快、满怀渴望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愿意上学,向往做一名小学生。
告诉孩子,小学和康复机构有那些地方不同,鼓励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为适应学习的需要,要进行一些诸如,班级、课间操、语文、数学、默写、朗读……等名词术语概念的教育;为孩子提出各种目标,如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等。
2、带领孩子“实地考察”。正式入学前,家长应带领聋儿去新学校参观,让他们熟悉学校的校园、教室、操场、图书馆,男、女厕所的位置和标记;教育孩子们与新同学成为友好的小伙伴,同时,要尽早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熟悉起来。这样,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并对学校产生好感,消除恐惧。
3、帮助孩子尽快养成好习惯。培养孩子按时起床、上学,会看时钟,带齐学习用品,每天自己整理书包,认真完成当天作业,—日三餐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上课不随便下位乱跑,讲话先举手,下课及时去厕所,等等。告诉聋儿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4、分享孩子的感受与体验。让孩子讲述每天发生的新事、奇事、乐事。引导他们说一说见到的新老师、遇到的新同学、看到的新景物、经历的新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对自己看到、听到、经历的事进行评价,分享他们的内心体验。要对好的行为和思想给予肯定,对错误的行为和不良倾向给予否定,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扬优点改正错误。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孩子乐于交往。步入新学校,鼓励聋儿主动找同学玩耍,并与之交朋友,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利用与朋友之间的友爱调动起聋儿对任何事情的兴趣,培养交往意识与技巧。家长要经常主动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中做客,让聋儿参与接待,逐步消除聋儿的适应障碍。家长或老师主动以乐观的情绪感染聋儿,使他们从各种不适应走出来,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快乐终生。
6、发现孩子有不良适应现象时要及时疏导。当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产生退缩、报复等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否则孩子很易成为同学中不受欢迎的人,而最终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进步。
聆听孩子的倾诉,表达尊重和温情。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此时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角色要求混乱的情况,他们在短时间里对于父母与老师所提出的种种要求需要一个接受与理解的过程。比如,觉得父母不再喜欢他了;小学老师不如康复机构老师和蔼、关心他等。因此,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和尊重,与孩子交朋友。倾听孩子的诉求,在平等中积极引导孩子,交换双方的理解与看法,以求达成共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7、及时与班主任建立密切联系,把聋儿康复档案交给他们,以使老师对孩子的康复情况:听力补偿、语言现状、现有知识、心理状况、社会交往能力、认知水平、身体健康等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当孩子出现适应不良时,及时与老师沟通,双方就各自所观察到的问题与现象作最真诚的交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就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引导计划并协作实施。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表现与情绪反应等,以使训练计划得以及时的调整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