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惠泽儿童康复中心
济宁市惠泽儿童康复中心电话
资讯动态

济宁日报专刊宣传(2011年)

日期:2016-03-16   来源:济宁市惠泽儿童康复中心   作者:济宁市惠泽儿童康复中心
[阅读:6390次]
(2011年整版刊登于济宁日报)
 
一位“聋儿妈妈”的别样青春
 
——记“十一·五”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济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主任刘惠  
孙玉才
 
 
因联合国在全世界发动“海伦·凯勒运动”而被称为“人生奋斗之星”的美国女聋盲人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不会说话。可她奇迹般地成为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享年88岁。您可知,她的背后站着一位更加伟大的女性——她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教她开口说话,教她去 爱他人,教她终成人群中无与伦比的楷模……
——作者手记
 
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文静、娴淑的女子,就是被群众称为“聋儿妈妈”、被业内人士赞为“安妮·莎莉文式”的年轻教师刘惠吗?
让我们先从记忆的影像中剪辑一个镜头:2009年,济宁市任城区唐口镇的庆“六一”文艺联欢会,张灯结彩,锣鼓齐奏,一群群孩子、一个个节目,使观看者目不暇接,感叹不已……舞蹈、歌曲、绕口令儿,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收尾的节目为朗诵《我最爱的人》,当孩子们哭喊着“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扑向一个年轻女教师时,观众们才反应过来,孩子们全是当初的聋哑儿!孩子们哭了,家长和老师们哭了,主持人和观众们哭了……许多人向他们表示祝贺,许多人竟当场解囊捐赠。这撼动人心的场面,使人们对簇拥在孩子中间的年轻女教师生出敬佩之情……她,便是读者急于知道的刘惠。
她自2005年由泰山医学院特殊教育专科毕业、自费在农村开办“惠泽聋儿康复中心”至今的六年来,已经使一百多名不会说话的聋儿得以康复。大部分孩子已进入普通小学学习,成了主流人群中的一员……
她对聋儿的爱胜过亲生女儿,六年来资助家庭贫困的聋孩子达40多人,估算折合资金约20多万元。而她自己的女儿祝阳阳,却由于得不到她的照顾,手被电击落了疤,脚有烫伤并植皮,先后住院达50多天,落下了使人难以忘却的伤痕……
她对“聋儿康复”这一职业如痴如醉,从毕业实习的那一天起,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不仅在实践中应用先进的康复方法,而且因钻研技术,其论文荣获全省一等奖,在全国首届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获“职业感悟”单项奖第一名、最佳玩教具制作奖第四名,山东省首届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比赛三等奖,在全国业务培训中获得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听觉口语师”资格,并被授予“山东省聋儿康复学科带头人”……
她主动开辟了“惠泽绿色通道”,专门接受了9名家庭生活贫困的聋儿无偿进行康复教育,为社会和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虽然因经济能力和个人精力所限,她那副柔弱的肩膀,却为塑造“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而勇敢地“担当”着……
她不计个人得失,自“惠泽”合并到市残联,她以主任的身份为新的“中心”日夜奔波操劳。协助济宁市残联为全市206名聋儿免费做了“听力筛查”,向上级申请救助贫困聋儿助听器和资金达200万元,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救助项目四项,取得了好的效果……她带领着她的教师团队,慈母般地照顾着百名在训聋儿,其中享受寄宿制的就有40名。每听到聋儿开口的第一句话“妈妈”,她总是热泪盈眶……泪水、汗水乃至心血,也为她换来了“开启济宁市聋儿康复事业”的赞誉。
 
“下跪的老奶奶”萦绕在她的脑海
 
时间要追溯到七年前,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刘惠在济南的山东省聋儿康复中心实习。那是一个夏天,以酷热出名的泉城使人动辄汗流浃背,二十多岁的刘惠穿着白大褂从中心走出来,跟着老师郭金美实习了一整天,她真想立即吃完饭、冲个凉。此时,一位衣着陈旧的老奶奶手牵不满5岁的孙女拦住了她。
“您是康复中心的大夫吧?俺想求您点事。”老奶奶小心地说,她手中的女童则睁大了期待的、又有些木然的双眼。
“奶奶,我是实习的语训老师,您有事尽管说。”刘惠耐心地回答老人。
“俺是淄博的。她叫王琳(注:化名),是个哑巴,耳朵也听不见,刚花了二十多万块钱做了‘电子窝’(老人误读,实为‘电子耳蜗’)。全没了,家也没了,房子也没了,她爹娘和叔叔婶子为还债都去深圳打工了。现在俺连饭也没得吃了,全为了这个小妮子;想死我又死不了,这妮子刚学会发声,就交不起钱了。我们这是个什么命啊!”老奶奶语无伦次,泪水涟涟。
小刘惠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她还没来得及说话,老奶奶“扑通”一声跪在地下,小王琳吓得哭了起来。
“奶奶,我能做什么?”她忙问,把老奶奶扶起来。
“您给俺补补课吧!救救俺王琳吧!大夫们说,她要是不学会说话,时间一长,那‘电子窝’就白安了呀!”刚被刘惠拉起的老奶奶,“扑通”一声又跪在地下。
刘惠被感动了,被震撼了,她忙搀起老奶奶。天底下真有这么好的家长?而且就在眼前!为了治疗一个聋哑女孩,变卖家产,连叔婶都去远方打工。这位老奶奶,不知与孙女住在哪个地下室,竟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每天白水就干粮,说不准还去讨饭充饥……刘惠哭了,与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还有聋女小王琳,抱在一起哭了。
自此,实习中的刘惠肩上多了一副担子,这就是把休息时间几乎全部用在这个贫苦的女孩身上。一年的实习期过去了,小王琳已经会说话、会唱歌,由于“电子耳蜗”的植入,她看起来与健康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刘惠即将回校了,老奶奶与小王琳也要回家了。祖孙俩原本忧郁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微笑,与她挥泪告别。刘惠看着她们的背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这些农村的特殊孩子太需要康复了,我何不回老家办个康复中心教育他们?上海某聋儿康复中心招聘工作人员,学校推荐了六人其中有她,这可怎么办呢?她又在问自己。
夜深人静,刘惠不能入眠。一会大上海的东方明珠、黄浦江水、城隍庙、南京路出现在脑际;一会小王琳的奶奶老泪纵横、跪在地下的镜头闪现在眼前;一会老家的乡间小路、河边垂柳,还有穷苦人家的聋哑儿们闯入她的心田……她辗转无法睡去,一夜又是一夜。她终于向自己的业务启蒙老师——山东省聋儿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郭金美一股脑儿地吐出了心迹。
郭老师当年46岁,过度的操劳已使她那还不老的面孔上爬上了皱纹,因为除了教学和康复工作,她还要教育自己十几岁的重度聋女刘倩倩。她常常为女儿的康复难度而暗自叹息,却又在学生面前抖起精神,用女儿的康复实例“现身说法”,刘惠为自己一生中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庆幸。预料之中,郭老师对于自己想回乡创业的想法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郭老师的支持,她信心陡增,于是没有去上海应聘。当她的同学张晓楠、姜倩文(目前都在上海工作并已成家)夸她志向远大时,她由衷的感谢。大学的语文老师刘文君问她为何这样“择业”?她向老师讲了对于安妮·莎莉文的崇拜,以及自己的宏大志向和具体打算。老师笑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伟大导师马克思《青年择业之考虑》一书中的教诲:“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只有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去工作,自己才能完善。”刘惠的择业之路,几经变化,内心深处,却是精神的升华。正象一位哲人所说:“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绝不应该去爬行的!”也许,当初她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是为了“找工作”,但是,当她泰山医学院毕业后,专业上的人才稀缺却是她步入相对“优越工作环境”的一次机会。可是她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勇敢地迈向“为了他人的完善与幸福”之路。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山鹰,她要穿过深山丛林,越过江河湖海,到达理想的栖息之所。岂不知,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丫头,择业过后并不安宁,一个个困难扑面而来,令她猝不及防。
 
为了“甜蜜的梦想”五次踏门找甜梦
 
刘惠说,在我从事的事业中,对我支持最多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的母亲王玉英,一个是她的老师郭金美。她时常想到的是童年时代。她出生在济宁市任城区唐口镇刘集村,一岁半时,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她在家中是“老小”,没有再嫁的母亲,自然养成了刚强的秉性,她要护卫并养活自己的一男三女,既要清贞如冰,又要抛头露面。记得小刘惠要去济南上学,她说“去就去吧,咋着了!”小刘惠要回乡创业,她亦说“来就来呗,咋着了!”在刘惠最为困难的时候,她没有一句抱怨的语言,却安慰道:“谁没个摔倒的时候?小三妮你还没摔倒呢,咋着了!”刘惠最难以忘记的是,上小学的时候她吃了邻居家的半个馒头,竟然被母亲打了,母亲还生气哭了。现在想想,母亲是不让自己低三下四,是要自己自尊自强。
可能是继承了母亲的性格,刘惠东拼西凑了三万块钱,在当时的任城区唐口镇不太繁华的地段,租赁了几间房子,于2005年9月9日,取名为“惠泽聋儿康复中心”的她自己的项目开业了。“惠泽”二字的意义十分明了,她要用自己的心血与能力,去恩泽那些需要帮助的聋哑孩子,开启他们新的人生之门,让无限关爱照到他们残缺的身体和心灵之中,帮助他们摆脱或减少不幸,迎接光明的未来。
一天,两天,三天。开业近半个多月了,这个中心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当刘惠抱着满腔热情,做着事业成功的“甜蜜的梦”时,没有学生前来,成了她最为难过的事情。有时来人打听,一看没有学生,又听说要求去医院购买聋儿所用的助听器,人家扭头就走。她没有气馁,向亲友打听附近有没有聋哑孩子。当听说任城区喻屯镇北李村有个三岁的女孩时,她慌忙骑自行车去找,这是开业后的第十九天。
第一次踏进这个叫李甜梦的女孩家门时,她“大姐、大哥”地喊着其家长,随之介绍起这项专业。没等她说完,人家就问“你那里几个学生啦?”她哑然;听说购买助听器至少需要五、六千元时,家长亦哑然。第二次,第三次,人家竟不愿意见她了,她急得在人家门外哭了起来。
第四次踏进李甜梦的家,她像个“老熟人”,挽起胳膊帮助人家打稻子,边干活边说“您家小梦梦一天不开口说话,您一天不交任何费用”,“您只给她买个助听器用就行了”……看着眼前的小妹妹如此诚心,李甜梦的母亲贾兰止不住眼中的泪水,“让梦梦去吧,俺明天卖稻子去!”贾兰说。
第五次去李甜梦家里接她去医院检查耳聋程度,谁知吓了刘惠一大跳。原来,小梦梦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100分贝以上,属极重度耳聋,听力很难得到补偿,听力无则无法进行康复教育,怎么办?刘惠又失眠了,她连夜给郭金美老师打电话,郭老师建议试一下低频声音感知情况。第二天刘惠便用鼓声反复让孩子听,奇迹出现了,李甜梦竟然对低频有反应。刘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她跑到厕所里,大大哭了一场。
与此同时,她又打听到微山有个三岁的张小林,鱼台有个四岁的刘瑜……她一个人忙着去走访,招到了五个聋宝宝。
这五个孩子平均年龄只有三岁,她要为他们上课,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吃、喝、拉、撒全要管着,“寄宿制”嘛。作为一个只有25岁的未婚女大学生,她成了“未婚妈妈”,晚上要在一张大床上搂着聋儿们睡觉……
刘惠说,没有想到当初这么难,幸亏自己的未婚夫祝大伟的支持。祝大伟长她四岁,是唐口镇中心中学的一位教师,一米八的个儿,论文有文,说武有武,干活儿一个顶几个。那时没有招人,整个“惠泽中心”就刘惠一个,未婚夫成了一个大帮手。还有她的母亲、哥哥和姐姐,都为她的创业流下了汗水。
第一个学生李甜梦开口叫“妈妈”是开业的三个月后。当刘惠听到孩子第一声模糊叫出“妈妈”时,忙打电话叫来了她的母亲贾兰。她俩听到孩子叫“妈妈”,刘惠心中早有准备,只是高兴得流泪;贾兰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大哭起来。两个年轻女人,一会儿她抱起女孩让喊“妈妈”,一会儿她抢过孩子让叫“妈妈”,小甜梦一股劲地叫啊叫个不停,这两个妈妈却都哭透了手帕。
高兴的事儿接踵而来,不几天,张小林、刘瑜……一个个孩子都开口说话了。到了半年以后,刘惠的学生已达十余人。小小的“中心”里,尽是孩子“呀呀”学语声和她忙碌的身影。说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却忙坏了这个“聋儿妈妈”。一次,一个叫刘爱民的汶上籍男孩发高烧,他才三岁啊,急得刘惠团团转。在卫生所为他打吊瓶后,已是半夜了。守着这个孩子,疲惫不堪的刘惠趴在床边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刘惠的母亲王玉英和姐姐刘勤来敲门,由于刘惠过度劳累没有被惊醒,而聋儿们由于摘掉了助听器也听不见敲门声。母亲和姐姐在门外敲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把门敲开。头发散乱、衣着不整、面带倦容且十分憔悴的刘惠出现在她们面前……
“咱不干了。妹妹,不能再干了!”姐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个妹妹怎么变得如此脏兮兮、傻乎乎的,她心疼啊!母亲见女儿这样子,也掉泪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哭了起来。母亲王玉英擦干眼泪,说了这样一句话:“三妮子,咋着啦?反正祝大伟支持你啊!咱真不干了,这些聋孩子找谁去?”刘惠看着床上的孩子,看看性格刚毅的母亲,却更加坚定了干下去的决心!
是的,人常说女人是弱者,但是笔者想起法国文学家德芳夫人的一句话:“女人最强大的时刻,就是当她们用虚弱武装自己时!”不管这位名人指什么而言,“弱”字在这里却显现出了份量。刘惠的创业是以柔克刚,也就是晃动着的柔弱的双肩对困难的抗衡与克服,她的创业之路反映了她的爱心和“女人的强大”!
 
她把慈母之爱全都给了聋宝宝
 
在惠泽聋儿康复中心,一个又一个聋哑儿开口说话了。“哑吧说话”的故事迅速传遍十里八乡,给一个又一个不幸家庭带来了希望。有人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诗《咏铁树开花》,赞道:“铁躯慧心四季青,历经风雨仍从容。漫道金蕊久不发,春到玉门花满城。”
岂不知,刘惠的创业经历着几多辛酸,她时常一个人对着墙壁流泪。当聋儿开口叫她“妈妈”时,仿佛那些困难被她的爱心驱走,因为她心中只有这些聋宝宝。
三岁半了,金乡的孙可莹还不会说话。小可莹的妈妈王玉芹不顾文盲丈夫和婆婆的反对,从娘家借了5000块钱把孩子送来语训。到第六个月,小可莹会说了简单词句,却被爸爸强行接走了。孩子在家待的一两个月,看着孩子整天对着玩具手机说“刘老师、上学”,听着孩子仅有的几句语言,王玉芹心如刀绞,去做丈夫、婆婆的工作,却被告知“等着吧,给孩子算过命,到了四、五岁上就会说话了”。气不过家人的愚昧,不敢想孩子的将来,绝望的王玉芹以死相拼,当着婆婆的面吞下了一瓶安眠药。第二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王玉芹搂着小可莹被丈夫送到了惠泽聋儿康复中心,把女儿交到刘惠的手里,王玉芹牵着女儿的手,泣不成声交待:“孩子啊,妈妈用命换来的机会,你可要跟着刘老师快学会说话啊!”
知道了孙可莹家的事,刘惠和她善良的同事们泪如雨下——“我们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事业可以让人以命相托啊!”送走了孙可莹一家,刘惠思绪难平、彻夜未眠,也让她给自己做了一个一生的决定:不仅对聋儿有爱,她要对自己的聋儿康复事业说“永远”,她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全部的爱实现“只有聋哑儿、没有聋哑人”的目标,她要为那些不幸的家庭注入希望。
这一年,她只有25岁,还没有结婚,她还没有想清楚“一生的时间、全部的爱”对她意味着什么,然而,骨子里遗传母亲的刚毅与坚持,让她顽强而又成功地走了下去。
聋儿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为了教孩子们发声、发音,刘惠坚持每天在正课时间教孩子们做唇操、舌操、呼吸操,反复对他们进行发音、听训等锻炼。在语言训练中,每个音,每个词,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而要让聋儿说出来,则需要教几十遍几百遍。对个别听力较差的聋儿,刘惠有时还单“开小灶”,个别进行发声发音辅导,她根据聋儿不同的发音程度,进行强化训练。兖州的张力威,他爸爸赶来为儿子送衣服。分手才半个月,儿子竟能完整地背出两首儿歌。这个大男人紧紧地把孩子搂住一句话说不出来,任凭眼泪不住地流。看到这些,刘惠也忍不住哭了。
聋儿王雨彤,刚来时刚满两岁,正好是个夏天,由于他年龄最小,刘惠对这个孩子也有独特的偏爱。孩子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很不习惯,每天晚上哭,等到很晚才睡,她妈临走的时候说他爱吃雪糕,一吃雪糕就不哭了。刘惠批发了一些雪糕,晚上,她抱着孩子坐在躺椅上吃雪糕,不知不觉睡着了,醒后才发现,孩子把雪糕放在她肚子上睡着了。第二天孩子没事,刘惠却拉了两天肚子。
刘惠对聋儿的母爱细致入微、犹如亲子,却忽略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她说,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女儿,她没有尽到做妈妈应有的责任。2007年,刘惠怀孕了,然而欲为人母的兴奋并没有让她持续多久。随着孕期的到来,本应适当休息的她,哪里有时间歇一会呢?谁曾想到,她由于过度劳累,竟有三次被120急救,让她经历了如同炼狱般的折磨,也给腹中的女儿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危机。
离预产期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刘惠又接收了曲阜市一个名叫孔令科的聋儿。这个孩子不仅是极重度耳聋,又伴有构音障碍。由于情况复杂,刘惠决定亲自为他进行康复训练,并为自己定下了三个月内必须让孔令科开口发出声音的目标。两个多月过去了,孔令科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达到了发声10次能够实现两次自然发音的临界线,刘惠占用休息时间对其进行大强度训练,发声10次能够实现四、五次自然发音了。就在刘惠和同事们翘首等待着成功突然降临的时候,危险却悄悄逼近了。
7月26日晚上10点,为了照顾怀孕的妻子搬到康复中心来住的丈夫祝大伟,两次催促妻子睡觉,妻子还在工作,他自己刚刚睡下,就突然听到正在教孔令科发音的妻子的求救声。看到离预产期还有10多天的刘惠坐在大椅子捂着肚子呻吟,祝大伟立即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本来感觉子宫痉挛的疼痛,认为可能是要生,到了医院却不疼了,正要例行检查回家继续等待,却被医生告知孩子因严重缺氧、听不到胎心跳动,必须立即施行剖宫产手术,否则孩子就要有生命危险。
“只要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和你没完!”丈夫气涌难遏,他们两个人都知道,又是她长时间用腹式呼吸教聋儿发“a”音,造成了腹中胎儿缺氧形成的,因为这种情况一个月前已经出现过一次了。
幸好孩子生下来十分健康,疼爱她的丈夫也没有再追究她对自己孩子的粗心。但是,急于想验证同事们电话中说的孔令科已经能开口说话的好消息,女儿满月后的第二天,她便急匆匆地骑车去康复中心上班了。为了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聋儿身上,刘惠夜以继日工作,女儿四个月就断了奶让奶奶抱去喂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让刘惠心痛终生的事情发生了。连续三个月没回家的刘惠突然接到婆婆电话,女儿阳阳扒翻暖瓶烫伤了脚,把孩子送到医院,确诊为深П度烫伤,为了不影响孩子脚部功能,连皮带肉从孩子腹部移植了约10平方厘米“种”在了脚上,住了两个多月的院。然而,更不幸的是,烫伤刚刚出院,阳阳跟着奶奶在家里又被电击伤左手而休克……“你们还想不想让孩子活了,你们怎么当父母的,不像话!”连医生也忍不住骂人。婆婆连害怕带愧疚,竟然跑得不见了,三四天后才找回来。
然而,虽是这样,孩子出院以后,刘惠又毅然把女儿交给婆婆看管,康复中心的几十个聋儿更离不开她啊。谈起因自己疏于照看,女儿烫烂的小脚、为植皮而留在腹部的伤疤和被电击伤的小手,她眼眶红红、几度哽咽。人间最深是亲情,为了一个个聋儿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刘惠究竟要承受多少的苦楚啊!
不仅如此,刘惠的“中心”经济情况并不好,到了2008年,连日常的伙食费也要丈夫祝大伟掏腰包。她公公种了几亩稻种,为了帮助刘惠,只好没等成种便把稻子卖了,将钱送到“中心”。姐姐得知情况,明白这主要是刘惠免收穷孩子的费用造成的,劝她考虑是否坚持下去。
 
让爱化作缕缕春风洒向贫困聋儿
 
刘惠不会退缩,因为尽管“惠泽中心”困难重重,她自己心里明白,为孩子们改善伙食,房租、水电、杂项开支,九位教师并不低的工资,特别是她为贫困聋儿减免学杂费和生活费……这些都是亏损的原因。丈夫更清楚,不交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家长约占15%,而缓交费用的却达35%以上。他们的教育对象全是农村人,家庭太贫困了,有的买了助听器,有的植入电子耳蜗,哪里还有钱交每月500元的各项费用?多少次,刘惠陪着贫困家长流眼泪,多少次,她赶往聋儿家中把辍学的孩子接回来……
这时,刘惠的事迹在济宁大地渐渐传开,镇、区两级政府和残联、妇联、慈善团体开始了对“惠泽”和刘惠的关心。特别是济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省残联和市领导同志知道了刘惠的事迹,责成市残联通过刘惠建立新的聋儿康复中心,并由刘惠主持中心工作。与此同时,市政府出台了救助聋儿的政策,即聋儿康复期间只交生活费,免除学费和其他费用,使聋儿康复事业迎来了一个春天。市残联对刘惠十分重视,为了发挥她的专长,把业务和管理工作全交了她。在新的“中心”,刘惠带来了一些桌椅、教具、玩具等,又把几十个在训中的孩子招了过来。
一番新的天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此时的刘惠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加繁忙了,而身体也得病了。常年劳累,使她患上了腰椎病;饮食没有规律,使她患上了胃肠紊乱和胆内沙样结石;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使她时而心悸、心动过速。自2005年至今,她住医院多达7次。她目前吃住都在“中心”,却疏远了母女、夫妻、朋友的亲情,与她相伴的唯有同事们和那些“呀呀”学语的聋儿。她来到新的“中心”,为了聋儿常年住在教室下面的地下室。一次,地下室浸水,她竟舀了半夜的水……
谈及这些,刘惠对我们笑笑,对自己毫不在意;谈及聋儿,她却两眼放光,充满怜爱之情。原来,她自一年半前就开辟了“惠泽贫困聋儿绿色通道”,自费专门救助家境极为贫困、连生活费都交不起的聋儿,或为聋儿办一些最为实际的事情。这个“通道”鲜为人知,她认为,“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我遗憾的是自己的精力太少,救助的孩子目前也不多。”
其实,对于贫困聋儿的救助,应该始于她的创业之初,她来到市残联聋儿康复中心,暗暗开辟“通道”,事迹可歌可泣,这里仅讲三件:
九个聋儿找“妈妈”。刘惠的在训聋儿中,家庭贫困的孩子令她十分揪心,因为他们中的极端贫困者,确实连生活费也交不起。0至3岁是听力和语言康复的黄金期,孩子怎么办?她常为之叹息。“用一周一次的‘强化训练法’来面训孩子,并且指导他们的父母,让其父母掌握准确的方法每天训练孩子”。主意已定,她为陈繁博、崔永尚、贾元浩等九个聋儿登记造册,制订了详细的训练方案。同时,将自己的时间排开,每天都要接待这些孩子。
陈繁博是个男孩,两岁六个月,对他的免费训练是2009年他只有九个月的时候开始的。这个家住邹城农村的聋孩子,五岁的哥哥陈繁领也是个聋儿。由于购买助听器,他们在外打工的爸爸终日疲惫不堪,身体很差,妈妈靠与人合伙经营代销点维持生活,家中还有有病的爷爷奶奶。小繁博一周来济宁一次,康复得很好,见了刘惠就叫“妈妈”。谈及这些,小繁博的妈妈刘玉玲总是泪流满面,因为两个孩子都开口了,有什么比这些更使她欣慰?
今年七岁的崔永尚家是菏泽市巨野县。这个孩子极重度耳聋,刘惠对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植入了电子耳蜗,家里花了15万元。当时还在“惠泽”,刘惠就为他减免费用,到了新的“中心”,刘惠先把他招入进来,并为他交了三个月的学费(因他的户籍不在济宁,学费得不到政府的减免),前不久又为他申请通过社会救助免了一年的学费。他的弟弟崔永诺两岁了,也是个聋儿,目前亦是刘惠的免费训练对象。每隔一段时间,崔永诺就闹着找“妈妈”,就是要去济宁找刘惠。刘惠说,由于早年他们乱投医,加上孩子配备装置,致使这类家庭太难了,帮助他们不间断地康复是我的职责!
目前,“绿色通道”中的孩子还有贾元浩、李世博、王心怡、刘晓涵、王瑞迪、顾恒硕、张嘉宁,均受到刘惠的无限关爱。
年轻爸爸的两次恸哭。在新的“中心”,有一个两岁半的男孩,叫付依凡,家住邹城市香城镇南羊皮村。他的爷爷因癌症花去十几万元后故去,奶奶患严重的类风湿而不能自理,妈妈因脉管炎截去了右小腿而安装了假肢,爸爸付守成靠打工和种地养活这不幸的一家人。小依凡被送到刘惠面前时,付守成这个无奈的男人痛哭不止,刘惠和老师们都流下了眼泪。确实,像付守成这样的家庭什么也交不起,怎么办?得知这一消息的济宁市老年大学原副校长郑守生,向刘惠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社会上的“王者水晶”、“燕思巢”、“名美美艺”三家公司在郑守生的动员下,纷纷捐助,共计捐款1.68万元。刘惠将这笔捐款交到市残联,市残联接着返拨给他们。于是,有10个贫困孩子的生活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付守成赶到“中心”要找刘惠磕头,又痛哭了一场……
市残联领导十分重视“中心”的工作和发展,保障了“中心”的资金供应、财务管理,并加强了师资队伍和领导力量。残联康复部的同志经常来这里问寒问暖、指导工作,使刘惠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和姐妹一样的关怀。
澳大利亚杨经理的笑声。在聋儿康复工作中,刘惠他们的最大难题是为孩子植入电子耳蜗。因为目前这一产品的国际售价最低也要15万元人民币,高的可达24万元。况且,在植入手术时,住院费和手术费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为此,刘惠一次次叹息、一次次失眠,不植入这一装置,极重度耳聋的孩子根本无法康复,怎么解决?正巧澳大利亚电子耳蜗中国区的经理杨宁先生来“中心”走访,刘惠便想争取优惠政策,在向这位济宁籍的老乡讲述了贫苦孩子的境遇后,这位多年往返于中澳之间的“洋经理”哭了。他请示后决定,每个产品按最低价格再免去两万元。同时,他个人向5个最贫困的聋儿每人捐赠1万元现金,共捐了5万元。与此同时,他向刘惠建议,与医院协商,可否免去部分孩子的住院费和手术费。杨经理走了,刘惠却又忙开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两位主任李虎、李晓瑜,成了刘惠重点“瞄准”对象。一次次去医院找他们,并请他们来“中心”察看。他们不仅被感动了,而且以最短的时间向院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积极支持。于是,一家医院免5个,共10个贫困孩子的住院费和手术费被免掉了。每次孩子出院,刘惠和孩子家长总是忍不住掉眼泪,是他们感激“白衣天使”,还是为这些孩子庆幸?或许两者都有!
那天,杨经理从海外打来了电话,听到医院的减免举动,他笑了,那爽朗的笑声似幸福的音符,深深感染着刘惠他们……
笔者想起一位名人的话:一旦我们扮演一个角色,在世人面前引起注意,我们顿时行动起来而再无停歇!正如刘惠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不知怎么回事,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这些孩子,特别是那些极贫困的孩子,为了他们,我这辈子再也闲不住了。”一位了解她的领导同志则说,“刘惠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努力和坚持,这样的品质和精神,使她从容易中走向了‘不容易’、从平凡中走向了‘不平凡’、从简单中走向了‘不简单’,她才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市关工委给了她奋进的力量
 
济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十分关注,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点工作;同时,对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典型非常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刘惠就是市、区关工委牵肠挂肚的一个。2006年4月,他们就发现了艰苦创业中的刘惠和惠泽聋儿康复中心。从那时起,关工委的领导们一直关心、鼓励着刘惠。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克玉等领导,闻讯专程走访慰问了刘惠,给她以高度评价。市关工委主任韩笔祥说:“刘惠是我们下一代中择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她所服务的又是下下一代中的最为幼弱的群体,我们必须关心支持她。”每当刘惠遇到困难,市关工委老领导们总是给她以切实的帮助,这里有三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令人感动的“被发现”。市关工委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进行调研时,市残联、任城区关工委的领导向市关工委汇报了刘惠个人开办聋儿康复中心的情况。老领导们立即驱车前往。在聋儿康复中心,他们抱起一个个呀呀学语的聋儿,看到刘惠疲惫不堪的样子,看到那简陋的办学场地,看到她搂着聋儿睡觉的大床,看到聋儿家长那木然而又期待的目光……他们感动了,流泪了。自此,刘惠和她的聋儿们成了老领导们的牵挂,他们不仅被刘惠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对那些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困的不幸孩子产生了更多忧虑。他们邀请新闻媒体对刘惠的事迹进行报道,随之联合区、镇民政和残联机构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商议改善惠泽中心环境、更好地救助孩子的措施。每逢入冬季节或节日,老领导们都专程赶来看望刘惠和孩子。市关工委各位主任们想得更多:刘惠是择业、创业的典型,又是开启了我市聋儿康复事业的优秀青年,如何让她顺利成长,是我们关工委的一个责任。他们参与组织了惠泽康复中心的多项活动;他们为刘惠参加全国语训师大赛感到高兴,多方为她联系并找了大量参考资料;他们奔走呼吁,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刘惠和她的聋儿康复事业。每当谈起这些,刘惠总是心情激动,流下热泪。
为聋儿四处找“新家”。随着刘惠知名度的提高,前来语训的孩子越来越多,2006年底,市关工委的老领导开始为刘惠寻找新的办学场所。他们通过任城区政府和唐口镇,协调相关部门,在镇上寻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地,并欲进行协调拨款、建设。2008年6月,正逢区划变动,唐口镇划归市中区。到了深秋的一天,老领导们又来到了惠泽中心,远远看见路边上由老师领着的聋儿在冷风中撒尿,走进一看,孩子的小屁股被冻得红红的……原来,由于道路扩建,原有的几平方小院子被征用了,厕所被拆了,老领导们心疼了。第二天,直奔市中区协调,区委、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决定在市区济安桥南路建立一座市中区残联并将为刘惠提供免费办学场地。老领导们说,刘惠所从事的事业,正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事业。事业的发展单靠她个人租赁几间小房子是办不好的,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切实支持她。于是他们协调土地、规划、建设等部门,使项目很快开工建设。后来刘惠和孩子归并到市残联,去了新的办公场所。各级关工委老领导们为了刘惠、为了孩子,一次次跑腿、协调,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使刘惠终生难忘……
爷爷们的特殊 “孙子”。在市关工委老领导们的关心下,刘惠和她的聋儿得以健康成长。她说,“每当开口说话的孩子叫我妈妈,我总想起他们的爷爷们----关工委的老领导和市里的领导同志们,还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市委书记张振川、副书记张术平和副市长侯端敏等都十分关心孩子们,没有这些爷爷们的真切关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今年六一前夕,百忙中的侯端敏副市长在韩笔祥主任等人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了刘惠那里,当他们竟能叫出其中几个孩子的姓名时,刘惠哭了……她后来对记者说,真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市关工委和市领导慈父般地关心着我,我没有理由不把心掏给孩子们,更没有理由不把聋儿康复工作做好。那天,老领导们与孩子们举行了老少同乐联欢,并把价值6000元的慰问品送给他们,还与刘惠和老师们举行了座谈会。
面对市关工委老领导和刘惠、聋儿们这些老老小小,笔者想起耳聋后仍然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贝多芬,他说,“没有比培养孩子成才更为神圣的职责了”。由于对这些聋孩子倾注了无数心血,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神圣的!
 
给自己和团队“充电”,让憧憬射出光华
 
你如果了解了刘惠的事迹和她的团队,一个脚踏实地的探索者、一个很有远见的创业者和管理者的光环,会和这个年轻女子的形象交织在一起;一个簇拥在聋儿中间、躬耕在“特殊教育”田园中的形象,会萦绕在你的脑海久久不能荡去。
在校学习期间,刘惠各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说“这是做学生的本分”。在开办惠泽聋儿康复中心的日日夜夜里,照顾孩子们睡去以后,她都会端起书本、打开电脑开始每天的学习,因为她认为,只有学会了更先进的知识、掌握了更前沿的技能,才能更快更多的救助聋哑患儿。2008年10月,刘惠在山东省首届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比赛中,夺得第四名获三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同年12月,在首届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中,与队友勇夺团体第二名,她本人获最佳玩教具三等奖,同获职业感悟文章第一名。刘惠突出的职业素养,得到了省市业内领导的关注,2010年4月,她被省残联推荐参加全国第二期中文听觉口语法培训班,学习世界领先的听觉口语法,有“魔鬼训练营”之称的集训班,实行精英式培训,每周进行考试筛选,严格剔除落后者。刘惠始终以领先的成绩战到最后,成功完成四个月的学习,拿到结业证书,成为山东省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文听觉口语师,并被授予“山东省聋儿康复学科带头人”称号。
想要救助更多的人,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刘惠想到了找同学帮忙。2006年,有六个同学奔到她的麾下,师出同门,工作起来确是得心应手。然而,到了2007年,有两个同学因结婚或有更好的岗位先后离去,这引起了刘惠的警觉——聋儿语训专业本来就稀缺,仅靠感情留人是不行的。刘惠当时就想起了培训自己的人才队伍。
只要论证可行,刘惠向来是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做事干脆麻利。在经过精心探讨之后,她从相关的幼师专业吸引了六名人才。刘惠亲担主讲,对她们进行了三个月的理论培训和六个月的看课实践后,一年便上岗了。刘惠在做好自己负责的聋儿康复任务后,坚持随班观察新上岗语训师的表现,发现了不少差距。基于这个原因,刘惠断然决定,自己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点、督导新上岗语训师水平的提高上。遇有典型病例,刘惠亲自担纲,把对聋儿康复训练的过程,变成培训语训师共同提高的过程。经过半年多的实验,新培训的语训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基本适应了康复训练任务的需要。与此同时,刘惠把自已从外地培训学来的知识技能,回来后就组织中心语训老师集体学习,数倍放大了学习效果。
技术进步是事业发展的引擎,刘惠深谙此理。特别是担任新的“中心”主任后,刘惠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提高聋儿康复团队的集体业务水平和学习使用先进技术设备上。从2009年,刘惠就组织老师开始了“45分钟”运动,即每天拿出孩子休息后的一节课时间,组织全体老师集体学习前沿知识和技能,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未来发展问题。
实践中,她们发现有两类孩子康复起来特别困难,一种是错过了0~3岁语言发展黄金期的聋儿,唇、舌等发声发音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学说话口齿不清;另一种是有的聋儿因家庭经济原因,不能安装电子耳蜗等音量补偿设备,耳朵听力损失严重,发音吐字困难,解决这两类发音问题,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启音博士”设备,进行电脑精确制导的大强度言语矫治训练。于是,刘惠积极向上级建议、申请。“启音博士”买来了,她抽调优秀教师先后到济南、广东、上海系统深入学习设备的使用方法,回来后全体老师集体学习,人人都能够熟练充分运用该设备。同时,刘惠和她的团队集体研究创新科学的训练方法,实行“双轨启智式”教学模式,在强调语言训练的同时,高度重视聋儿的心理康复、智力开发以及优秀品质的培养,聋哑儿康复训练速率明显提高。
谈起下步的打算,刘惠显得有些兴奋,她谈了三点:一是要把0~3岁处于语言发展黄金期的聋哑患儿纳入救治行列,举办亲子同训班,让孩子还没有显示出差异时就将聋哑病情消除。二是要把聋哑儿根据患病等级区别开来进行科学训练,随好随走,加快康复速度,节约社会成本。三是通过向上级和北京慈善团体申请,购置国际国内高端技术设备,用于我市的聋儿康复工作,把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惠从自主创业到在新的“中心”工作,为开创、规范和弘扬济宁市聋儿康复事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她先后被评选为“十一·五”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山东青年五四奖章、济宁市五四杰出青年、济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全市百优创业青年、十佳女杰、十佳新人新事、孔孟之乡十大优秀母亲、三八红旗手、爱心助残之星、十大公益之星、巾帼创业导师、感动济宁十佳人物等等。
当鲜花和赞美向刘惠涌来时,她并没有一丝陶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毕竟还算年轻,人生之路崎岖而遥远;新时代的青年要成为有用之人,绝不能为一点凡人小事沾沾自喜……”
与她告别时,恰恰本文前面提到的李甜梦由妈妈贾兰陪着来看望她。小甜梦已经9岁了,就读于唐口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在刘惠送到普通学校上学的几十个孩子中,她是学习成绩和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一个。听到小甜梦深情地叫刘惠“妈妈”,看到这娘俩那股亲热劲儿,笔者的眼睛里流出了难以抑制的泪水……
刘惠,“安妮·莎莉文式”的非凡的聋儿康复教师,您的努力换来了聋儿和家长们的笑脸,带给社会几多欢乐,祝您带着那些聋宝宝一起去拥抱璀璨的明天!
 
 
 
                       

惠泽康复官方微信
惠泽康复官方微信